新一代設計展為什麼淪為一場主辦者開心、參展學生唉唉叫的一場大拜拜
對新一代設計展的7年觀察
每年的這個時候,設計相關學系的學生無不卯足全力在力拼一年一度的新一代設計展。作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學生設計展,規模是一年比一年來的大,獎項也慢慢增加,可是同時關於這個展覽的負面評價也是有增無減。我不否認就主辦單位還有主辦的城市來說,這無疑是個成功的展覽。在這個展覽中可以看見每年幾乎所有設計相關學系的畢業作品,得獎作品地完成度也非常的高,但為什麼參展的學生似乎顯得如此的痛苦?
顯而易見地這其中一定產生了一些問題,我就一名視覺傳達設計科系畢業生,幫忙過幾次學長姊參與新一代設計展,自己也與別人一組入圍競賽的經驗,說說我的觀察。
其實並非所有學校一開始都是參加新一代設計展,大部份學校是有畢業製作需要公開展覽的規定,慢慢地新一代設計展作出口碑、培養出觀眾才演變成今日的盛況。
最淺顯的是昂貴場租的爭議,參與一次新一代設計展,場地加佈置本身依照展覽形式不同最少約需要一萬多塊,再加上每個人自己畢業製作的製作費總共約二至四萬不等,當然產品設計或者其他方面的設計花費可能更高(很多)。但一萬多的場地加佈展其實跟其他在台北世貿一館、三館的展覽相比其實並不昂貴,每個學校、系財力不一,有的學校可能有補助,但學生們真的是這麼計較這一萬多塊嗎?
除了每年滿場的觀眾,以我自己待過的學校為例,都以對求職有幫助來說服學生忍受高昂的場租參與新一代設計展。除了得獎的光環,會有業界的廠商來觀看,有的人或公司可能會買下學生的設計、有的可能會希望學生畢業後到其公司上班。
就一個這麼多人觀看和參與的展覽來說,這似乎是個合理的想像。
在我的經驗中的確會有些設計相關的業者會來觀看,也有人是抱持徵才的念頭來看展,但新一代設計展其實並不像其他B2B或者B2C取向的展覽。 通常只要有B2B的需求,這種展覽通常會規劃一個只有相關廠商能進場的時段,甚至只需憑名片入場。但新一代並沒有這樣的規劃,想要購買設計或者徵才的廠商只能和爆滿的民眾共享時間、空間,忍受因為觀展人數上升,品質逐年下降的觀展體驗。而學生必需在爆肝趕工的狀況下,待在滿是人潮的展場四天,同時應付一般大眾和前來求才深度觀賞的廠商兩種不同的需求。
更何況即使今天美學議題風起雲湧,但設計產業的整體和個別公司的規模其實不大,毛利大都也不高、需求其實沒有想像中這麼多。
雖然展覽沒有專為廠商設計的時段,但這其實不是個大問題,以後只要犧牲半天、一天的門票收入,這點進步其實很容易達成。就算在今天,大廠商也能透過贊助獎項,成立屬於自己的特別奬,作為接觸學生跟購買設計的管道。
不過學生們參與競賽各個領域的金、銀和銅獎的成色相對的還是比這些特別奬來的高(至少在我所在的的系所參與的平面設計、包裝設計、獎項或者動畫部分)但這些獎項其實導致新一代設計展其實有著更嚴重的問題⋯⋯
參加一場競賽,全力以赴是最基本的態度,即使慢慢地有人鼓吹不要為了得獎而做設計;但我相信大多數參與新一代設計展競賽的同學都是抱持著做好設計的態度執行設計案,扣除絕對超然的少數人,多少對於獎項都還是難以屏除得失心,難免也會將自己的作品和得獎作品產生比較心態。
這樣一來就很難去否認,得獎取向對於學生設計方向的影響。
對於一個設計獎項,我認為它應該要獎勵前瞻性,職業取向一點的,就需要點石成金,讓獲獎者能藉由獎項得到曝光或商業上的成功。
在這一點上,評審的眼光、對設計的敏銳度,應該負上最大的責任。得獎作品中,幾乎看不到實驗性的、概念性的設計;也看不到有作品因為利用新一代設計展作為跳板,成為市場上成功的商品。但這個展覽並非只有缺點,縱觀來說,新一代設計展所獎勵的是一種社會性的關懷,輔以台灣本土化的東方式設計。這點很棒,只是光靠這樣並不足夠。
至於學生方面,有很大一部分的作品維持著很重的手作色彩,以至於某個程度來說,逛著逛著有些時候會有一種在逛創意市集的錯覺。小品或者手作風格的作品並不代表差的作品,但通常展場中這一類的作品,依然依循著特定風格的脈絡,我們很容易去覺得:這個跟那個誰誰誰好像、或者很容易將這類作品歸納成一群。更何況這些作者臨摹、致敬的對象自己都還在跟市場掙扎,不然就是還在調整自己的設計方向。
這樣的現象其實就是目前各個層面對於設計的看法的體現,對評審們來說設計需要有人文關懷、設計的任務是發揚文化。對設計者來說,個人色彩擺在第一順位,普遍缺乏對使用者習慣的觀察;不重視挖掘問題以及呈現邏輯的正確性。對於大眾來講,特定的方式才稱得上有設計感;設計就是創意市集。漸漸的新一代設計展就演變成規模越來越大,可是格局卻越來越小的一個展覽。
我傾向這個展應該更商業,擁抱大眾,逃離文化的包袱。這是檢視業界、新進設計師還有消費者三方溝通、角力的過程的機會,經過幾年磨合,也許就才夠淬煉出真正屬於台灣的設計。
這篇是2012年寫成的文章,我將它從以前的blogspot移植到Medium。時空背景可能跟現在不太一樣。請注意本篇文章以當時的觀察寫成。